繁體|手机版|使用帮助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及策略分析

{InfoData.top_title}

时间:2015-07-02 09:15:00来源: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点击量:
分享到:
字号:

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2010年我国全面启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目前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包括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基于实验室的特定病原体监测(如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被动监测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暴发(食物中毒)报告系统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

1.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

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可分为医院监测和人群调查两部分。

医院监测的工作主体为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者互动沟通,紧密协作与配合,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的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人群调查开始于2012年,11个省、市作为居民急性胃肠炎社区调查的国家级监测点,开展为期12个月的人群横断面调查。该调查为了解居民急性胃肠炎患病情况,估计人群食源性急性胃肠炎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患病情况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可以了解特定病原体散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2.食源性疾病被动监测

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暴发(食物中毒)报告系统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的分析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结合国情和国外先进经验构建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首先需要研究和分析监测策略。

基于目前我国已有的监测系统,改进疾病法定报告要求、提高实验室在监测中的支持作用、改进暴发监测和调查的质量、改进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建立基于人群和实验室的主动监测体系是众多权威专家的共识。实现这些策略重点一方面要从根本上落实“医防合作”机制,如建立医生培训制度,提高医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诊疗规范;加强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的支持与联系,促进临床实验室对有公共卫生意义病原体分离和报送的责任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不同部门和同一部门内部的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促进综合食物链监测体系的构建和成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