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手机版|使用帮助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其分类及监测简介

{InfoData.top_title}

时间:2015-07-03 08:10:00来源: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点击量:
分享到:
字号:

食源性疾病及其分类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天然毒素等。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影响范围极广。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指有计划地、连续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将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通过开展监测,可以评估疾病负担、及早识别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确定疾病防控重点、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措施及其效果,并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简而言之,疾病监测是一种为公共卫生行动提供支持的行为,监测本身也是一种行动。

食源性疾病监测有体系和系统的区别,往往是综合监测体系下覆盖多种的监测系统。

2002年WHO 将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分为4类:非正式监测、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和综合食物链监测。这4类监测体系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发现暴发,但灵敏度不一样,监测的效力也不一样。4类体系对资源和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对跨部门、跨行业间的合作要求也是逐步加强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要结合实情有计划地开展和实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类型可从两个角度来分类,一种是按工作能动性可分为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系统。主动监测是根据监测工作的需要,由公共卫生人员定期到责任报告单位收集疾病报告、进行病例搜索并督促检查报告质量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如病例监测。被动监测是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按照既定的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地报告疾病数据和信息,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的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如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

另一种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类型的分类方法是按监测对象不同分为病例监测和事件监测。前者如法定疾病报告系统,后者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打印   关闭